电影诞生之际,两个叫卢米埃的兄弟发明了电影。他们希望有人来看电影,于是做了张海报《卢米埃影城》。电影海报用设计语言向观众传达内容的一种方式。电影节海报,相比电影海报有所不同,不仅要立足电影,更需要展示电影节一路走来的历史、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还有电影人或电影影史意义等因素。

今天分享的是——戛纳电影节70周年69张海报(第33、34届电影节采用同一款海报)第一弹(前35张),海报中的色彩、文字、图形等构成因素,都是电影节宣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视觉表现方式。作为国际性电影节,这些海报都有自己的艺术价值,同时还隐藏着一些电影史上的故事。

不同时代的戛纳海报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韵味、同时还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哪怕早期海报中多以戛纳、国旗、胶片等单调元素构成,但不可否认都有独属的艺术经典。近些年的海报多以明星形象作为海报主体,不管是人物选取还是色彩都十分具有艺术感。

今年是戛纳电影节70周年,早前发布的海报颇受争议,大红背景下大大的“70”,字体延续前几年的风格。海报上的照片是意大利女演员克劳迪娅·卡汀娜,她赤足而舞,画面充满欢乐、自由、奔放。克劳迪娅·卡汀娜主演影片曾7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该海报由巴黎 Bronx 广告公司、以及 工作室的 设计。

但海报一出,就受到众多影迷诟病。原因是海报设计画蛇添足地对克劳迪娅·卡汀娜的容貌进行了修饰。对于PS改动,她本人表示不介意“这张海报不仅代表我个人、代表舞蹈,还代表飞翔的精神。图片的修改加强了照片轻快的感觉,把我变成了一个梦幻的角色……”戛纳电影节将于北京时间5月18号开幕,值此之际中国历史人物摄影海报手绘,一起来重温历届戛纳海报。

1946年第1届戛纳电影节,作为“新生儿”,这届海报主打“戛纳”这个海滨小城。蓬勃舒展的棕榈树,海岛上优雅的男女。主打蓝白色调,闲适法式风情。戛纳成为一年一度的旅游胜地在这张海报中早有苗头。

1947年第2届戛纳电影节,这届海报以摄影机为主,摄影机中仍是戛纳美丽的风景。从电影节早期海报看,戛纳的美在电影节的带动下,逐渐让大众所熟知。该届奖项不再按国别派发,而是颁给不同类型,摆脱政治因素影响颁奖结果上很大的进步。

1949年第3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元素非常一目了然,一名身着各国国旗的女郎手举着电影胶片奔跑而来。这届戛纳终于开始有了金棕榈大奖,而且聚焦到了一部片子,这就是卡洛·里德导演的英国片《第三个人》。

1951年第4届戛纳电影节,这届设计元素糅合了电影和戛纳风光,胶片绕着太阳洒在这片土地上空。本次戛纳发生了一系列外交风波,但看重影片的宗旨之下,最后金棕榈大奖颁给了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米兰的奇迹》。

1952年第5届戛纳电影节,本届的海报主打国旗牌。这届电影节被称为“美女节”,因为欧美当年著名的美女明星们都在戛纳汇聚一堂。当然,有美女的地方就少不了花边新闻趣事。

1953年第6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上的拼贴元素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气息,雕塑头像、窗口、摄影机、布满国旗的胶片和电影宫。与本届的评委会主席——超现实主义诗人、画家、导演让·谷克多契合。本届金棕榈奖给了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

1954年第7届戛纳电影节,本届的海报设计相当简约,在摄影镜头上映出变形的电影宫,而远景依然是戛纳的海天一色。当时正处于电影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尝试的时期,这一届的参赛影片中至少使用了七种不同的彩色系统拍摄。

1955年第8届戛纳电影节,这届海报仍主打各国国旗,但元素更抽象,只取了国旗中常用的一些色彩。这届戛纳电影节美国著名影星格雷丝·凯利,结识了摩洛哥国王雷涅,他俩因参加电影节结下了良缘。本届金棕榈给德尔伯特·曼执导的《马蒂》。

1956年第9届戛纳电影节,海报设计元素依然是胶片和各国国旗,坦白说早期海报设计元素有点单调。 这一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戛纳电影节,由导演蔡楚生带队,但没有带去参赛影片。

1957年第10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主打美女,神韵有几分像碧姬·巴铎,小露香肩很性感,而米字旗和红白蓝三色旗做成的蝴蝶结巧妙地成为礼服点缀,这届海报高度浓缩各国女星在电影节期间“争奇斗艳”。

1958年第11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上红黄蓝三原色主色块十分抢眼,加上简单的字母单词。在这届戛纳上最轰动的影片是前苏联的《雁南飞》,获得了一致好评,并最终摘得了金棕榈大奖

1959年第12届戛纳电影节,这届海报终于抛弃了沿用十多届的胶片、摄影机、各国国旗等传统的设计元素,甚至抛弃了代表海滨小城戛纳的主色调蓝色,以一抹靓丽抢眼的红色打底,似乎象征着来势汹汹、方兴未艾的电影新势力——法国电影新浪潮。

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上纤纤双手捧出绚丽的鲜花、金棕榈和飞鸟,象征着戛纳电影节的朝气蓬勃。这一届出现了华语影片身影——李翰祥的《倩女幽魂》。

1961年第14届戛纳电影节,上届海报以缤纷为主,这届则突出灵动。浅灰的底色上肆意飞舞着金色和白色的流星。本届话题关于宗教,教会对布努埃尔的《维莉迪亚娜》提出抗议,但评委会最终坚持把金棕榈给该影片。

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具有油画质感,戛纳常用的蓝色元素加上迷幻的bobo风。这届布列松的《圣女贞德》和安东尼奥尼的《蚀》都获了奖。有评论说:“戛纳电影节开始重视新的电影语言与新电影手法。”

1963年第16届戛纳电影节,海报简单勾勒的侧脸线条,用胶片作为电影元素嵌入发丝,用金棕榈作为点缀。 本届趣事:维斯康蒂的《豹》参赛,制片人特地从意大利带来了一头货真价实的豹子,让女主角天天牵着它在戛纳海滩上遛弯...

1964年第17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上瘦弱的少女驾着一辆3匹马拉着的马车,马扬起马蹄。戛纳电影节的参赛国家和影片都大量增多中国历史人物摄影海报手绘,金棕榈的角逐竞争更加激烈。

1965年第18届戛纳电影节,海报还是以少女为主体,胶片、国旗这些传统元素再次出现。这一届中国作品来到戛纳,送来的是两部动画短片:《半夜鸡叫》和《在路旁》。

1966年第19届戛纳电影节,虽是第19届,但是从1946年第1届戛纳开始正好是20周年,所以这一届的海报以大红的底色,突出20周年的字样。这届戛纳有两部影片:里维特的《女教士》和雷乃的《战争已结束》因为宗教和外交的干预被迫退出戛纳。

1967年第20届戛纳电影节,又是一年国旗风...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成为本届海报的主色调。法国当红女星碧姬·巴铎在1956年之后再度现身戛纳电影节。本届金棕榈授予安东尼奥尼《放大》。

1968年 第21届戛纳电影节,延续前两届的海报,数字成了主要的设计元素,21旋转形成奇妙的花纹。本届因为五月风暴,电影节无法正常举行。

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海报上以多棱镜多主,寓意包容性极强的戛纳将反射出美好的彩虹。经过五月风暴后,戛纳整装待发。为了更多元化和更加开放,本届戛纳新增了“电影节评论周”单元。

1970年第23届戛纳电影节,不知道是不是设计师偷懒,这届的海报十分简单,除了将字体做了浮雕效果,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设计元素。本届戛纳要放映的影片多达500部,于是在上届新增“评论周”单元之后,这届又新增了“导演双周展”。

1971年第24届戛纳电影节,戛纳电影节25周年,和20周年一样数字成为主体,红黄蓝三原色再次出现。本届金棕榈授予约瑟夫·罗西的《幽情密使 》。

1972年第25届戛纳电影节,海报色彩浓郁,胶片放映机作为主体。由于参展影片过多,组委会宣布此后影片将由组委会选择参展。电影节不再挂国旗,海报中大量运用的国旗元素从此消失。

1973年 第26届戛纳电影节,本届海报以戛纳美丽的海滩为主,沙滩浪花,画面十分简洁。这届的评委会主席是英格丽·褒曼。

1974年,第27届戛纳电影节,这届的海报超现实主义风格浓郁,带着翅膀的眼睛很达利,同时背后是以往海报常用的海元素,设计者是法国艺术家 。本届戛纳金棕榈大奖颁给了卡波拉的《对话》。

1975年第28届戛纳电影节,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海报让人耳目一新,男人手上的眼睛和云朵里的眼睛似乎象征着一种关注。本届戛纳评委会的主席是意大利女星让娜·莫罗。

1976年第29届戛纳电影节,这届的海报设计延续前两届的超现实风格,本届评委会主席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编剧威廉·田纳西,金棕榈授予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

1977年第30届戛纳电影节,聚光灯下是屹立在海边的女神,大胆裸露出人体美好的部位,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罗西里尼。

1978年第31届戛纳电影节,这届电影节的海报开始使用剧照元素,胶片上是一对缠绵的男女,这应该是一部经典老片的剧照。这届电影节上一共有6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法国影坛新星伊萨贝尔·于佩尔参加本届电影节。

1979年第32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大面积浓郁的红色,图案上的类似放映荧幕和两人观影,同时有眼睛注视元素。这届评委会主席是法国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岗。这届电影节上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分享了金棕榈大奖。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