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美院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与实践

文 / 庞茂琨、李莹

内容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美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总结了四川美术学院在乡村美育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探究未来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以乡村美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传统文化美育融合,践行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以乡村美育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以乡村美育浸润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乡村美育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化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续写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四川美术学院近年来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推进拓展社会美育,以乡村美育促进乡村振兴,将美育与乡村社会现场相结合,实现乡村美育对农民群众的引领,帮助农民群众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探究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

2020年,改造后的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的艺术稻田

一、以乡村美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新时代艺术院校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

1917年,蔡元培首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之后,梁漱溟将美育拓展到覆盖整个生活的“礼乐”。晏阳初呼吁艺术家们走入农村田间地头,提出“以文艺教育救愚”。陶行知创办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教学,提升审美知识水平,并以汇报展等形式回馈乡土。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乡村美育发展已逾百年,新时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艺术实践回馈乡土,也是乡村美育的应有之义。

四川美院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具有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植根乡土的传统文脉。20世纪80年代前后传统文化美育融合,四川美院引领了“乡土现实主义”风潮,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的经典之作,塑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绘画”的人文主义时代丰碑。新时代以来,四川美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乡村美育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之际,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代表着以学院为主体的乡村美育实践主动对标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从描绘乡村、讴歌人民向激活乡村、共建乡村维度拓展。

乡村美育在未来当以一种落地的、俯身的、大众化的姿态,从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英化“表征”的艺术转变为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协商合作、在社会场域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参与式艺术”。乡村不是艺术家留住乡愁的理想乡村,而是村民想要的乡村。乡村不是展示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现场,而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家园。村民是乡村美育的主体,增强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是乡村美育的旨归。因此,艺术家应主动融入村民生活,发展在固有的乡村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创新,同农民群众一道感受时代脉搏,共同创造一种符合村民生活目标的艺术,以“综合性”“参与性”的“大艺术”,拓展植根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乡土艺术”。

2022年,改造后的重庆璧山区七塘镇莲花穴村落

二、以乡村美育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

2018年,四川美院在重庆北碚柳荫镇东升村建立柳荫村社艺术基地,实行艺术参与乡村改造的“柳荫计划”。将废弃的粮仓改建成艺库,东升村也从过去人烟稀少、房屋老旧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学校先后建设了艺术院落、艺术稻田、艺术水渠、艺术市集、艺术粮仓等艺术空间,打造了乡村美育的“柳荫样板”。

2019年,由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政府、四川美院、重庆市雕塑学会等机构共同打造的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启动。艺术改造坚持就地取材,在保留原有木架结构和川东民居特色的基础之上,将破败的房屋重生为美术馆、咖啡厅、露天剧场等,让昔日房屋破败的“空心村”蝶变为美丽乡村和热门打卡地。通过艺术活化乡村、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为传统村落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

乡村美育在未来需要艺术家深入乡村现场,尊重当地乡村生态、乡土文化习惯和村民审美趣味,将乡村传统农业业态转变为“艺术+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新乡土社会空间的开放性应面向现代化,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新地标,吸引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关注和资金资源的注入,基于特定社会处境和村民的利益诉求,将村民的富裕增收美好生活融入整个乡村美育的板块链条之中,吸引村民回乡创业。从而打通城市与乡村的内循环,助推实现乡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019年,改造后的重庆酉阳县叠石花谷生态园

三、以乡村美育浸润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脱贫摘帽不是结束,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我们的目标。美丽乡村需要打造产业兴旺的活力乡村,还需要打造乡风文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酉阳乡村艺术季”是自2019年开始启动的一个为时三年的艺术项目。四川美院(酉阳)艺术与乡村研究院的成立,开启了旅游扶贫、文旅融合、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通过为乡村提供艺术指导、艺术创业等服务,同步实施具体乡村提升项目,深入挖掘酉阳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繁荣乡村文化。助推酉阳县叠石花谷生态园扶贫获评“2020年度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是兴旺乡村文化产业的一次重要尝试。

四川美院植根成渝双城经济圈,覆盖西南,近年来大力建设渝东南、两江新区川东片区、成渝艺术走廊三大乡村艺术链。聚合校内外资源,牵头发起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乡村艺术季、大地艺术季等行动集群。以柳荫艺库为基地先后举办“百校百村百艺: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展演、“与人民·中国新乡土艺术季”等艺术活动,发展艺术研学产业,形成“文+旅+艺+学”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在乡村广泛建设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以社会作为孵化艺术创新的场域,以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创新的载体。

随着中国乡土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乡村美育在未来不能只是将城市美育、学院美育的模式移植到乡村,呈现一个乡村场域中的美术馆,而是立足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视野,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传统文化美育的宝贵资源和价值支撑。通过艺术的方式让文明浸润乡土,得以实现乡风文明的重塑。立足现实的人文关怀和村民的精神情感诉求开展乡村美育,呈现新乡土、新乡民、新乡风的新气象,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的背景下,在乡村研学教育过程中探索乡村艺术疗愈创新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助推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归去来兮——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现场

结语

“十四五”期间,在全民美育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地处中国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四川美院,理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发挥学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未来,四川美院将持续深化推进乡村美育,以“乡村美育”复活乡村空间,突显乡村价值。以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修复与改建,提升乡村生活品质。通过艺术激活乡村,艺术赋能乡村,打造精神高地,重塑乡村品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村民审美能力,增进乡村文化自信。以乡村美育助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图景,探索深植于中华传统同时连接世界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行动新路径。

庞茂琨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李莹 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1期)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