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下人的读书故事

椿香居书传之《刀笔精华》《於陵子考评》

文/宁治春

前几天倒腾书橱,在一摞资料中发现了久违的《刀笔精华》(正集)一书。这算得上一本老书,繁体竖版,纸已泛黄,纸质变脆,只能很小心的翻阅。书出版于1941年的上海中央书店。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讼师恶禀精华”,二“老吏批判精华”,三“滑稽妙判”,四“名臣劾疏精华”,五“律师诉状精华”,另有“附录”,共收录文章180篇。

这里如此不吝文字介绍这本书,实在是因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此书,其内容与本文不存在任何关系。倒是这本书的扉页上两行钢笔字大有干系:送给宁治春老师。长山中学耿修武。

至此应该明白,《刀笔精华》一书是耿修武老师送给我的,具体时间已经忘干净,但我仍然记得,送给我的时候,是在他家里,他的学生、我的文友若水和我一块去的。当时,他给了若水一本词典类的工具书,给我的则是这本《刀笔精华》。这是一本奇书,里面所收录的文章也都是奇文,我过去从来没读到过,此番算是大开了眼界。

此时翻看这本书,又想起耿修武先生的另一本书:《於陵子考评》。这是耿先生自己的著作,只是在这本书印行面世的时候,作者却已仙游远去。

其实,《於陵子考评》的书稿我是最早读到的,甚至在这本书酝酿初期,我也已经是参与了进来。那时候,我在当时的文体旅游局编辑“邹平历史文化丛书”,也需要高质量的有价值的书稿。我们原本就有不算是太浅的友谊,耿老对自己这本书又信心爆棚,我也期望着,耿老的《於陵子考评》能够入选丛书的行列。

那个时候,耿老的精气神比小他十来岁的我还要好,他是自己这个年龄段的邹平县乒乓球冠军,还能够在水库或湖里撒网捕鱼,而且平时见面握手,那手劲远胜于我。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十五万多字的《於陵子考评》初稿就拿了出来。

我首先读到的是电子版。应该说,耿老师真是下了功夫,大胆,而且新颖,一些观点可说是振耳发聩。但毋庸讳言,这部书稿离我的预期颇有些距离,如果以当时的标准,入选丛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以我与耿先生过去的密切关系,还有我直来直往的个性,我毫不客气地向耿先生指出了书稿中的几个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古史研究,既要科学,又需客观,无论事件、时间还是人物,一般来说都必须有事实依据和实证资料,不能有任何虚构、妄测和无厘头的臆想。以近十多年来方兴未艾的於陵子即陈仲子研究为例,众所周知,陈仲子是战国时期人,但由于其在历史上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史籍中关于他个人的信息远少于孔子、孟子等人,根本没有生卒时间的原始记录,通过种种旁证资料,我们大约只能计算出他的大概生活年代,可是偏偏就有人在文章中给出了具体的生卒年月,这正如有人对於陵的研究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书简介,言之凿凿称“於陵就是周村,周村就是於陵”,并因为古於陵城上可追溯到战国乃至更早时期,便以此言称周村为三千年历史古城。於陵城所在之地,乃今周村南五里地之外的古城村,於陵城废于隋开皇十八年,周村之见记载,不早于明代,中间相隔至少是唐、宋、元三朝,却偏偏有人无视这一基本事实,几乎丧失了做学问理应具有的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这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我正在编辑历史文化丛书中的《邹平历史人物》一书,耿先生专门写了关于陈仲子的人物稿给我送来,我不敢怠慢,认真阅读,却不能满意。此稿一万五千多字,仅论述战国时代背景的文字就超过了一半。我告诉耿先生,这本《邹平历史人物》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每篇的文字最多也不宜超过五千字,必须大面积压缩修改。耿先生也是个急性子,直性子,当即表明态度:“我的文章不会压缩,也不会修改,甚至一个字也不能改。”我尊重耿先生,试图说服他,但他始终不肯答应,而且在县内一家内部小杂志上发表了这个人物稿,且在文末注明“载于《邹平历史人物》”。而此时,《邹平历史人物》一书并未编竣。我难以理解,却也只能一笑了之。

《於陵子考证》成稿后,耿先生曾邀请王红、王忠修及我一起座谈,我发表的意见很让耿先生反感,最后不欢而散。按照耿先生的意思,希望我能在所工作的单位录入为电子版。我只是单位的一个临时工,并无这个权利,最关键的是,依该书当时的水准,是无法列入“历史文化丛书”的。耿先生十分生气,曾专门写信给我的领导言及此事,后来,时任文体局领导曾告诉我,这部书稿的情况曾反映到县级领导那里,县委书记曾专门打电话过问此事。当时,我把这部书稿的问题详细做了汇报。当时领导明确表态支持我的意见,县领导那边由他去说明。

再后来,我和耿先生的交往便就此结束,我很痛苦,多次想找他敞开心扉的谈谈心,只是决心下了好几次,甚至有一次我都到了他家所住的楼下,我还是临阵退缩。虽然不来往,但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不可能真正断绝彼此间的信息。朋友告诉我,耿先生又为《於陵子考证》加写了八万字,达到了二十余万字。未等成书,耿先生便一病不起。期间我想起我们曾经较为密切的交往,几次想去探视,但终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我并非愧对,更不是心虚,我们之间本来也不存在个人恩怨,如果深究一下,也只能说问题在他是性格,在我则是认真,仅此而已。

正式看到《於陵子考证》一书的时候,已经是在作者辞世之后。是耿先生夫人李老师给我送来的。睹物思人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书简介,却无言以对。看着转身远去的耿夫人的背影,我只能长长太息一声……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