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颁牌暨基地建设工作会。我市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获颁首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称号。

加强非遗理论研究是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重点工作之一。首批天津市非遗研究基地的认定即是落实上述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

首批天津市非遗研究基地是在前期进行深入调研并经过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的基础上,经局党组会专题审议通过。各研究基地依托各自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已在不同领域、门类从事着非遗研究工作。此次获颁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单位分别是: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非遗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地方传统音乐研究中心、天津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天津体育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市戏曲和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10家。

这10家研究基地各有所长,其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获得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一批研究生已经入学,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突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均成立了独立的非遗研究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多所院校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纵向科研课题,非遗研究力量较为雄厚,天津师范大学对曲艺类非遗项目的研究、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对传统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的研究等重点突出,各具特色。不管是在研究的领域天津传统文化基地,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已经形成较为健全的非遗研究理论体系,具有比较完备的非遗研究人才梯队储备和较为完善的非遗研究制度建设。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支持各研究基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顺畅工作机制,搭建研究基地与各区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以及各研究基地之间交流对接的平台。指导各研究基地结合既有基础和自身特色,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展示交流、资料采集、创意转化、传承传播等方面,特别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加强管理服务政策支持,突出服务天津作用。构建科学监管的评估体系,全面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汇聚起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让非遗研究成果惠及广大传承人群天津传统文化基地,促进我市非遗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