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人文管理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6月的人文科学系,2015年5月更名为人文管理学院。经过十八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集四大专业为一体的一流本科教育模式,构建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群,正在建设医文管融合交叉的、具有中医药鲜明行业特色的、在国内同类高校有良好学术声誉的综合性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健康服务与管理四个本科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汉语国际教育两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有语言文化、文学、公共管理、卫生与健康管理、市场营销、医古文、医学史与各家学说、医学人文、公共艺术9个教研室。
师资队伍方面,人文管理学院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养深厚、独具情怀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6人,讲师24人,高级职称占比43%;具有博士19人,占比45%;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和教育改革项目,有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区域发展人才、学校十大名师等荣誉称号,多人斩获全国多媒体课件、省级教育教学青年组、微课组大赛、教学成果等奖项。
二、学术平台
学院拥有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学科平台和课程平台,因具有独到的特色、良好的条件和显著的业绩,在全国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现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厅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创新智库,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普和宣教基地中医专业跨考汉语言文学,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校级重点学科, 1个校级研究室,建成并投入使用1个集“智慧功能、虚拟仿真、微格教学、模拟沙盘”为一体的人文类教学实验平台。
三、学位点介绍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是以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和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规律及医家经验等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基础学科。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的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是2000年获批的硕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中医学一级学科,2002年开始招生。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主要体现为“医”,即中医药,“文”,即中国语言文字、文献、文化等的交叉融合,主要培养能够独立开展并完成和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的高级人才。目前本学科主要有四个招生方向,分别是:①中医文献与医古文研究;②中医史学专题研究;③中医各家学说专题研究;④中医药文化专题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陕西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于201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立,隶属人文管理学院,2019年开始招生。
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始终坚持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理念。“知识”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主要内容,“技能”以与知识相应的课内实训实验、课外实践为主要内容,“素质”以思想道德、文化艺术、身心、创新等素质为主要内容。经过3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课程学习、教学见习与实习、学术交流、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5个方面的富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彰显“根基固、技能强、水平高、特色显”的人才培养优势。
师资队伍方面,打造了省内唯一一支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中医药文化”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建立了学位点负责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梯队的师资队伍。从聘请行业兼职导师、外国兼职导师扩展到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组,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学历与能力的多重指导,形成陪伴学生成长的全程导师队伍。
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5门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4门中医药文化专题研究课程(专业课)相结合的相互支撑、彰显本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和结合。
近年来,本专业在国内外建立了多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培养特色和导师队伍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
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由研究生院,人文管理学院,医古文与中医文献、医史各家教研室以及导师共同负责,实行研究生院和人文管理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除必修课业与环节须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完成外,还注重联系实践,运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养。特别注重研究生优良品性、精进学风、淳朴作风和诚信学术道德的培养。本学位点目前总共有5名导师,分别是:
1.李亚军,1959年生,三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文化、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等学科带头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顾问、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委等。主持省厅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专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90多篇,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国家/省/校级教学科研类一等、二等、科普等奖60多项。主要方向是中医文献与医古文研究,中医药文化专题研究。
2.付新军,1979年生,副教授,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医古文、中医文献等专业及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方向是以上的中医文献与医古文研究。
3.闻永毅,1966年生,教授,硕士,副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7篇。主要方向是以上的中医文献与医古文研究。
4.王妮,1966年生,硕士、副教授,医史博物馆副馆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出版学术著作《中国石刻医方精要》、《长安医派——陕西医学考古新论》;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医史文献研究论文17篇。主要方向是中医史学专题研究。
5.张建伟,1983年生,副教授,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各家学说与临床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各家学说研究,获得省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方向是中医各家学说专题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学院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中医医史文献学位点现有导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新引进本专业青年博士2名;汉语国际教育学位点现有导师12人,均为高级职称,其中博士学位7人。共有9门核心课程,每门核心课程至少由1名专任教师开设。聘请行业兼职导师4人。
五、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中医医史文献、汉语国际教育两个学位点分别于2002年、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在读研究生共计44名。具体招生方向如下:
六、学术活动与就业前景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参与一次国内的医古文或者中医医史文献、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尽量能够提交论文,并进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学科组会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也会线上分享其他优秀的学术讲座,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较高,如近五年共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陕西省第四届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1次,咸阳市第三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1次,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节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陕西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大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
本专业的研究生基本实现了100%就业,主要方向是出版社、中医药高等学校、基层医院和升学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项目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科研活动
参加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术论坛。参加相关专题讲座和工作等。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报告5次以上。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学术汇报不少于2次。
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校每年组织的“春生、夏长、秋收”研究生学术节活动。
引导学生熟知国际社会对汉语国际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国际上主要的、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
通过参与“春生、夏长、秋收”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等。
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本校留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讲课、作业批改、教学反馈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思考,找出教学中的痛点,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学习活动
每学期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邀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及学生分享海外经验。组织学生前往陕西医史博物馆,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参观和实践。
每月组织2次语言沙龙,组织研究生和本校留学生开展多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互相进步。
分享和讨论中提高研究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强化文化交流意识。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获取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开展对比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交流活动
组织汉硕研究生参与辅导留学生汉语汉语竞赛活动,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辅导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外活动、参观游览、座谈访问、 游戏表演等课外活动,本活动每学期进行。
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管理能力。
竞赛活动
在平时实践基础上,参加“汉教英雄会”等教学比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
组织校内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家及省级专业能力竞赛。比赛项目涉及理论考核、现场演讲、教学展示和中英文答辩等多个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组织的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其他院校的中外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赛事中获得跨文化意识、敏感度和效力的提高。
才艺展示
通过开展茶艺、传统乐器等,领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学生从耀州窑、剪纸、戏曲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别具特色的才艺展示,引导学生做好跨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专项绝活
每学期组织4次专项绝活体验活动。体验项目包括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艾灸、刮痧等中医药特色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和中医养生保健适用技术等。
通过中医药特色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和中医养生保健适用技术的研习中医专业跨考汉语言文学,增强本学位点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彰显学位点优势特色,为推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储备师资力量。
志愿服务
志愿者助力西安全运会、志愿者助力杨凌马拉松赛事、依托学校留学生资源,定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等。
通过具体的双向交流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邀请本学位点的行业兼职导师以及社会各界专学者、企业家等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每学期至少1人次。
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职业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第一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主要方向是高等院校、中小学、事业单位和升学等。
七、师生风采
2021届研究生毕业合照
2022届研究生毕业合照
2022届研究生毕业合照
七、咨询方式
图文排版 / 林亚美
校对 / 赵博
素材来源 / 研究生院招生办
初审 / 张浩、常荷
复审 / 杨帆、张欣
终审 / 王斌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