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作家”张儒学的创作路
“打工作家”张儒学的创作路
一、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写作,为了心中那个梦想
张儒学,出生于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板桥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却选择文学创作这条艰辛而漫长的路。这条路之所以艰辛,如果作为公务员或者衣食无忧者,那叫是业余爱好;而作为一个农民,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的打工者,那种艰辛是可以想象的。但张儒学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35年前,张儒学对“写书人”的崇敬和景仰,让他觉得写书非常了不起和伟大,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一粒种子:长大了一定要做个了不起的写书人,写一部或者几部了不起的书。张儒学高中毕业后,因为没考上大学,已是乡村医生的父亲叫他学医,好继承父业,可张儒学却因为爱上了文学创作,根本看不进医书,而他却总是背着父亲去读一些中外名著,那时他主要是写诗,在那个充满诗意的八十年代,当诗人是他的最大梦想。于是,他不但订阅了《诗刊》和《星星诗刊》等,还去买了《艾青诗选》《李瑛诗选》《聂鲁达诗选》等,边读边写,写好后就投出去张儒学的作品,可都是石沉大海没能发表。
因此,完全沉醉于诗歌创作中的他,仿佛写了一些诗,就离成功不远,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为诗人。于是,为了追梦,他去北漂,在北京一家报社当打工当记者,可不久这家报社就停办了。他又只能去广东打工,到一家工厂做抛光工。“那时的工资每月只有两百元,每天都要加班”。对于那段经历,如今他仍记忆犹新,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一周难得休息一天,初到流水线上,这个梦想当诗人的他十分不适应,几天下来,手脚上都是血疱,但即使这样辛苦,所得工资也只是勉强能够糊口,无力攒下积蓄。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来,为了心中那个梦想。他先后做过流水线打磨工、搬运工,但他就是从未放弃写作,不管上班到深夜还是在是上了一晚夜班回家,都要写一阵才睡得着觉。那时,由于自身阅历的欠缺成了限制他写作的门槛。虽然他一直在努力,也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但都没产生什么影响,也更没能改变他的命运。
二、沉寂多年的文学欲望,一下子打破了他钟摆般刻板的生活
也许是他对文学的那份执著感动了天地,或者是他长期坚持写作练就了很好的功底。后来,由于《大足报》社招聘采编人员,张儒学幸运地被聘为报社工作当记者,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环境,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除认真去采访写好新闻稿件之外,仍坚持业余创作。他多次被区委宣传部和报社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可他的诗歌创作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他的写的诗也渐渐地在《星星诗刊》《当代诗歌》《诗歌报》《重庆日报》《青年时代》《希望导报》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正当他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人穷偏逢屋漏雨,他却生了一场病,不得不离开报社,为了生计,他只能跟着老婆去到重庆青木关镇上一个摩配厂打工。
正如《人民日报》2月3日报道那样:“2000年左右,随着重庆摩托车生产的发展,农村低廉的土地成本,成为了众多摩配企业的首选。也就是这个时候,张儒学从大足来到青木关一家小摩配厂打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儒学读到了《滴翠》报,上面那些鲜活的故事仿佛写的就是自己,“我也可以这样写呀!”沉寂多年的文学欲望一下子打破了张儒学钟摆般刻板的生活。在昏暗的租赁房里,他用沾满机油的手,将啤酒箱倒过来,搭上一块木板开始了写作。
看着走火入魔“玩文学”的丈夫,妻子终于爆发了——她撕掉了他刚刚写好的稿纸,吼道:“尽写没用的东西干啥?别人去年开车床,今年都混成小老板了!”
张儒学不甘心:这些“没用的东西”,恰恰被滴翠文学社的文友们称为“才华”!“要写哟,写了才能改变命运!”青木关滴翠文学社第二任社长郭永明常常劝说张儒学的妻子。他还组织文友们筹钱为他打印作品,出书,鼓励他多投稿。彼时,梦想与现实的博弈在张儒学的生活中从未停息。“每天都和妻子吵架,每天都有人劝我去沿海打工。”张儒学说,来自文学社的鼓励几乎成了他走下去的全部动力。
不久,他的文章开始陆续出现在国内各种报刊上,他还出版了一部多散文集《漂泊情怀》。”
为此,引起了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孔祥武采访了张儒学后感叹:“你对文学的那份坚守,让我敬佩,而你对文学的那份情怀,更让我感动。”
三、35年的坚持,他的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35年弹指一挥间,世世变迁,人事物非张儒学的作品,可打工作家张儒学,仍守着当初的梦想,对文学的钟爱如初。现在,他生活阅历丰富,写作功底成熟,加上他的勤奋,也取得丰硕成果。
多年前,张儒学就不再写诗歌,好像不能表达他想表达的,他写散文,凭他写诗歌的语言,让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意化。正如一位评论家评论张儒学的散文的文章中写道:张儒学的散文文笔如出水芙蓉,若破土的春笋,鲜活、优美、深沉,细腻、质朴、颇富有哲理。他从山村里走来,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故乡的沃土,萦系着家乡父老古朴而崭新的生活,萋萋芳草、涓涓溪流。他热爱生活,热爱故乡,抓住其熟悉的山村题材,发挥其优势,聚集农村凡人小事,进行开掘。他的作品如山乡的牧歌,无不荡溢出泥土气息,自然、朴实、真切。读他的散文作品,犹如欣赏农村的一幅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此,他的散文先后在《延河》、《岁月》、《剑南文学》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400多篇,散文《故乡的月亮》获全国孙犁散文奖,散文《枕月而眠》入选《天下作品》《课外语文》等全国多个选本,被全国500多所学校选中学考题,散文《静美的树》《故乡的泥土》《村庄里生长的民歌》等被全国多所学校选为考试题,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如今,张儒学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了。他却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追梦》《美女上司》《北漂爱情》《偏西的太阳》《真把爱情当回事》《日落临安》《大五金之乱世情缘》《爱情总是对的》均由出版社公费出版全国发行。散文集《漂泊情怀》《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荡起梦想的小木船》《读雨》共12部。这些书均由出版社公费出版全发行,在全国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等各大网店上销售,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散文集《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小学生读物进入全国校园,获2015年重庆市重点作品扶持奖,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现已第5次印刷,总销量达6万多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儒学作为大足本土作家,他感恩这片生他养育过他的热土,他充分挖掘大足本土历史文化,用小说的形式宣传大足,为“文化兴区”,坚持文化自信,提高大足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近两年创作的以大足石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日落临安》(即《大足石刻传奇》,宣传大足小五金的长篇小说《大五金之乱世情缘》,反映了作者家乡大足区三驱镇板桥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的《爱情总是对的》,这三部长篇小说已于今年10月出版全国上市发行。这三部长篇小说历时近三年,先后三易其稿,共计60万字。自去年起,长篇小说《日落临安》,在大足区文化旅游委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后,在区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般小说出版都由作者自费出版。由出版社公费出版全国发行,实属不易。
如今,打工作家张儒学在区文化旅游委上班,虽然是打工,却有着一个安定的创作环境。区文化旅游委十分重视这样的人才,给张儒学设立了一间“张儒学文学创作室”,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支持。有人说,50岁的作家就是20岁的运动员,张儒学正是创作出成果的大好时期,他计划下一部长篇小说写大足本土历史小说《昌州商人》,再下一部写宣传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长篇小说《五彩田园》等,他用手中的笔,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赞美新时代,为大足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大足日报》记者 谭显全)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