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默读课文、沉思)
师:
想好的请举手。
生:
(无人举手,依然在思考)
师:
这样吧,你们想好了哪一空就说哪一空,怎么样?
生6:
老师,我填前三空,第一空是壮,第二空是大,第三空是多,其他空我还没想好。
生7:
我说最后一空,应该是哀
师:
很好,还有四空,谁来说说?
生8:
老师,我来试试吧,但没把握。
师:
没关系,至少你认真思考了。
生8:
第四空我填的是多,第五空是靡,第六空是奇,第七空是快。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三位同学填的怎么样?
生9:
老师,我不赞成他的意见,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显然口语化色彩太浓,应该改宏更好,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显得重复,第三空改为众字更好。
师:
很好,还有几空呢?
生10:
我觉得第六空改为极字,第七空改为速字更好,其余的我赞同。
师:
好,请坐。
刚才几位同学的思考结果充分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他们所填的和黄老师所想的几乎一致,请看屏幕。
(屏幕上所显示的果真与学生的一模一样)
生:
(生鼓掌)
师:
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阿房宫赋中国古诗文网,而黄老师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
生11:
当然是杜牧写得更好!
因为他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的,而老师写的单一了点。
师:
说的很好!
虽然这是我的,(生鼓掌)谢谢你们的鼓励,但文采等远不及原文,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这就是赋,所谓赋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师:
下面老师配乐朗诵全文,请大家注意我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是否读出了文言的味道。
(师深情朗读)
生:
(生全神贯注听,师读完,生一起鼓掌,听课老师亦鼓掌。
)
师:
谢谢大家的掌声!
(同时鞠了一躬)下面请几个同学各选择一个片段来朗读一下。
生12:
(一女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
嗯,不错。
谁再来?
生13:
(一男生朗读第三段)
师:
有谁来读第二段?
生:
(没人举手)
师:
这一段不容易读好。
(师指出这段中的六个也字意义、用法均不相同,一定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
师:
刚才我们说到体物写志,体就是表现的意思,那志的意思是
生:
思想。
(生齐答)
师:
对。
那么这篇文中哪几个关键词能体现的思想?
生14:
鉴,哀,后人。
师:
对,从身份的角度看这三个词的对象都是指
生:
君王、统治者。
(生齐答)
师:
很好!
黄老师据此写了一点读后感,这可又是我的哟,黄老师还不错吧。
(大屏幕显示):
贯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
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先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
(生齐读)
师:
你们觉得把我的这段文字取代原文嗟乎段,可以吗?
哪一个更好?
请再读这段文字。
生:
默读,思考
师:
好,下课时间到了,布置一个小作业:
请用三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因时间关系,下课了。
后来黄老师所做报告里谈到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分别是奢、亡、鉴)
评述:
本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于2010年12月19日在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暨魅力语文·魅力课堂所执教的一堂展示课,现就本堂课作简要评述。
一、精选教学切入口。
黄老师从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作为这节课的切入口,实在是有其独特的见解。
对于文言文的一般教法,或从重要字词教学入手,或始于内容分析,而黄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口。
由于气候一词的古今异义,更由于气候一词涉及到文章的内容、技法以及的情感态度。
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二、充分调动全方位的语文因素。
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
请看黄老师的示范,他抓住气候一词,引导学生课文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
气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天气、气象,而是不同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进而明白王子皇孙指的是宫女。
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赋的特征,在学生大量的读和老师的配乐朗诵下,他将原文压缩后,空下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
其制可谓矣,
宫中之女可谓矣,
宫中之宝可谓矣,
其费可谓矣,
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
嗟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作为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填的内容与黄老师所想的是否一致,是次要的;有意义的是,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
学生在同一个方框中填的词语常常是不一样的。
这些不一样,有的是对与否的差异,有的则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
学生填空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并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用了一个词,而课文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又有什么表现效果?
这就是说老师的阅读生成激活了整个教学环节。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黄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又了一个读后感:
贯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
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两个板块内容的,我们自然不难理解:
正是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景。
而这恰好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
黄厚江点评者:
褚树荣
教学理念:
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
作为一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
如何教?
为什么这样教?
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迫切。
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
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重?
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
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处理?
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
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
这些问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
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
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
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
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不可能一一解决,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种读书方法:
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
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
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
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这句话课文没有加注,实际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
(去掉这句话也可,教学进程没有影响,但加上,既是鼓励,又是提醒。
)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为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回答?
生1: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
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
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生2:
我觉得这句话从下文来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是说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
师:
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
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
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样。
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因为你看上文,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个暖和冷,主要是主观的,写感受的。
——大家看,把两个同学的理解一结合,这个问题解决得多好啊。
(教师点评又有三层意思:
指出两位同学理解的角度不同,从实处来讲,从主观上讲,通俗,准确;表示老师立场,并且提供例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
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应该大受鼓舞,与某些新课程讲堂里廉价的表扬不同。
)
有很多同学问第三小节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个句子怎么理解。
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有哪位同学能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
请这位同学——(一分为二见出教学经验。
常见课堂上综合性、高难度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苦苦思索,老师苦苦等待的情景,学生索解无门,教师指导乏力。
但这里,经验告诉老师,该问题难在句式凝练,难在词类活用,应该先化解以降难度,分步骤以清条理。
而且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也是一种激励和鼓动。
)
生3:
这句话是说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
师:
哦,是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生笑)很好,这是一种说法。
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主语,大家想一想,根据上文来看,这主语是谁呢?
(尽管老师知道该生的翻译是不妥的,尽管老师接下去要纠正这个不妥,但仍然说了很好,这是一种说法。
如果苛求的话,我以为这里很好二字是不必讲的,也许老师的很好并非是对学生翻译质量的评价。
当然,巧妙的是老师抓住主语,主语一明,输字明确,一旦也明确了。
)
生全体:
六国。
师:
对,是六国。
这个一旦,你体会下来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旦是同还是不同?
倾向于不同的举手。
不要讲理由,凭感觉。
有觉得不同的吗?
(一旦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解作一天,为什么跟现代汉语中的一旦意义和用法接近,要讲理由也可以,譬如,上文几世几年,这里的一旦便有迅速之意,其聚也难,其散却易,两相对比,感叹自在其中了。
但凭感觉判断直接真切,文言虚词的体会,有时候确实需要语感参与的。
)
师:
你(举手者)说说看,不同在什么地方?
说得出来吗?
(生摇头)哦,说不出来。
我说过,不一定要说理由的。
从具体的背景看,从上文看,六国已经亡了。
六国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公主们也都来了,应该说这一旦和我们今天的用法比较接近——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呢?
那位同学说就再把它抢过来,当我们认同主语是六国的时候,还同意这种理解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连那位同学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啦?
哦,——。
这说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对了。
输来其间,是说宝物都被秦国运到阿房宫里来了。
(当明确主语是六国时,输的义项就不需要专门阐发了。
老师采用了举手表决法轻轻带过。
)
后面一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直有分歧、有争议的句子。
鼎铛,(板书鼎铛)有很多书上认为是意动。
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你也认为这是意动用法的,举手给我看看,有没有?
(部分同学举手)哦,请放下。
认为不是意动的,也请举手。
(老师连续叫同学举手了。
这里,举手有调查学情的意思,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原初认识是怎样的,教师是需要了解的,这是教学的起点。
)
生4:
我觉得是。
师:
是意动?
生4:
是意动。
师:
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法,可黄老师不认为是意动。
为什么道理呢?
同学们想一个你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典型的意动用法的句子。
(不是直接给与答案,而是温故知新。
文言文旧知、启发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
生5: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师:
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是私我还是美我?
生5:
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生笑)
师:
是美我。
(板书美我)什么叫美我啊?
把我看作美丽的,认为我是美丽的。
那么鼎铛是什么意思?
看注释是怎么说的,是把宝鼎当铛。
再想一想,它是意动吗?
如果是,哪一个词是意动?
还有同学认为是意动的吗?
(没有同学举手)没有了?
同学们课后根据注释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见,我们再讨论。
(这里似乎解作意动更妥当一些。
意动用法,据王力所言,有两种,一是形容词的意动,一是名词的意动。
学生所举,是形容词的意动,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比较价值不大,如果举古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友风而子雨为例,同类相当,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更容易讲清楚。
一般而言,用如意动的名词后跟着一个名词或者代词做的宾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按正常的句法结构,应该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用如意动的当是铛石,块砾,但杜牧写的是赋体文章,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几句押的是i韵,为押韵起见,词序作了调动了。
当然,老师说根据注解再琢磨,再讨论,也就是说是一家之说,并不是定论。
这样对有争议的地方留有余地,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
好,这是比较难的几个句子。
后面还有一个句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我想我们班同学会很快就能翻译出来。
有哪位同学愿意翻译一下?
有同学翻译出来吗?
(无人举手)这出乎我的意料。
你说说看(指名一位同学)。
生6:
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师:
这一人是指谁啊?
生6:
秦始皇。
师:
对,是指秦始皇。
后面千万人指谁?
生6:
广大人民。
师:
对,是广大人民。
本来呢就应该用民,为了避李世民讳,避讳,所以用人。
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
你一个人奢侈,普通人民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用语很有分寸,如果说,你秦始皇自己喜欢财富,贪图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样啊。
感情彩色就没有把握好,现在说成是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就准确的多了。
教师用语的细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焦土四个字呢,书上也没有注释,要翻译的确有困难。
我还是想听听,有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琢磨的想法说一说?
这个句子呢,前面主语已经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书上也都有注释,大家揣摩一下,这可怜焦土是指谁?
生全体:
阿房宫。
师:
阿房宫。
那么焦土和前面什么内容有关系啊?
生全体:
楚人一炬。
师:
对,那么这个句子就比较好翻译了。
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这个焦土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还有一种说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个动词。
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
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好?
(文言文说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师摆出众说,然后取舍,有立场、有态度,学生心中就有底。
)
生全体:
第一种。
师:
是第一种?
我也觉得是第一种说法好。
这样呢,更切合原文的特点。
非常简洁,非常有力。
还有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也有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参照我们课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
(叶老说: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其实,一堂课也无非是一个例子,成功的教学总是时时不忘提醒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
)
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阿房宫赋中国古诗文网,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
(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
嗟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这是课堂的亮点之一。
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又要跳出来,也可谓厚薄法,先要读厚,再要读薄。
如果一个老师备课时能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那么,他本人一定吃透了教材,教学时一定能居高临下、统率全局的。
如果从新课程理念来讲,这个环节正是教师创新课程资源的极好例证。
另外,从这一段话的呈现来看,也蕴含了教学的机智,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留有悬念:
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学生的兴趣来了。
)
师诵读: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
其亡亦可谓某矣!
嗟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
(生笑)(读一遍,效果比单纯在屏幕上呈现要好得多。
这里有文言的语气情调,从现场看来,气氛活跃。
)
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
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
美矣。
师:
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
——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
多矣。
师:
多矣。
其费可谓……
生全体:
巨矣,奢矣。
师:
巨矣,巨大的巨。
这个费就是耗费。
其奢可谓……
生全体:
侈矣。
(笑)
师:
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
极点。
师:
对,其奢可谓极矣。
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
哀矣,必矣。
师:
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
(有生答速)对了,速。
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
其亡亦可谓速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
哀矣。
师:
哀矣。
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
悲矣。
师:
对,悲矣。
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
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
(投影显示)
生全体: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
其亡亦可谓速矣!
嗟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三:
填空的方法、点拨的技巧、齐读的收尾。
为什么不叫同学一个个起来读自己的填空,而用集体填空的方法?
因为这是一个过渡的环节,何况如果每一个空格都要斟酌一番,花时必多。
其实细究起来,老师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所以,把容易的空格先集体一次性地解决了。
学生说宫女可谓美矣,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是孙犁说的套版效应。
老师用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一句存疑。
学生说其奢可谓侈矣。
不加思索,已有凑热闹的嫌疑了,老师另举例子导出合理的词来。
其亡亦可谓学生填哀必,老师说有道理,通过回忆学过的古文亮出自己的答案。
三次点拨,方法各异。
最后的齐读,是求得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并非要记住自己写的那段话。
)
师:
读得很好。
你们知道制是什么意思?
生全体:
规模。
师:
哪里有制作规模讲,哪里有?
师、生全体:
《岳阳楼记》: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又是勾连旧知。
)
师:
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如果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快,可以把所有这些和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想一想。
有些同学比较慢,也可以集中找一两处。
(又一个亮点。
为什么要给这几个句子找相关句子印证呢?
因为这几个句子刚好对应课文的前三段。
相关的句子找到了,对前三段的内容、层次也就有了大致了解了。
为什么分成四组呢?
分工合作,节省时间,毕竟只有四十五分钟。
教师的教学调控在这些地方显出作用来了。
)
学生看书。
师:
好,有没有找好?
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先请第一组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哪些句子描写了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极为庞大。
(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7:
我找的是第一小节。
师:
你把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7: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是写规模庞大;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写阿房宫很雄伟;然后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写规模很大;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也是写规模很大。
师:
好的。
这位同学抓住课文第一部分,既读了有关句子,还作了简要分析。
(不但读,还做分析,难得。
教师适时表扬。
)我们再看看后面。
哪些句子写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二组同学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你找到了?
生8:
第二节,妃嫔媵嫱一直到焚椒兰也,都是写宫女的众。
师:
你能简要分析一下,是怎样写出宫女的众?
生8:
他是从侧面来写的,比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师:
对。
在这里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不知你能不能解答。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个绿云扰扰是指什么东西?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摇头)没有?
好,请坐。
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过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是写什么?
生全体:
头发。
师:
对,是头发,这也表现了宫女的多。
刚才那位同学说,主要是从侧面间接地写,其实用了多种方法。
夸张、排比、比喻等等,都有。
(肯定了同学的侧面间接说,又提醒补充了其他方法,对写法的判断就完整了。
)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黑,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没有注意到,有人说他眼睛黑得发绿,也有人说这衣服的颜色绿得发黑,说明这黑色和绿色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相互之间是难以区分的,所以这里其实就是说黑云,扰扰是说飘飘的样子,说明宫女的确很多。
那么写
宫中之宝可谓多的在哪里?
哪个同学说说?
(既然把绿云作为一个知识点来讲了,引证似乎以古代诗文为例更好。
南朝吴均有诗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
李白《怨歌行》曰: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鬓。
白居易《和春深》云:
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
此中绿均作黑讲,绿云即是黑发的喻称。
当然,上课不必掉书袋,举一例旁证即可。
但他眼睛黑得发绿,这衣服的颜色绿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