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也有“诗词大会”。左图为清代画家孙温绘《红楼梦》中“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掀起了全民吟诵古诗词的热潮。与此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古典诗词在当下的普及与传承,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期文艺百家,围绕这一话题对话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编者的话
就像那些历久弥新的时尚品牌,古典诗词始终广泛流传,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新兴的时尚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谈论和阅读古诗词的热潮。但是我们也知道,互联网时代,热点层出不穷,大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在你看来,接下来,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得到深入的普及与推广,需要依靠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康震:首先我想说,这次诗词大会给了我们一种信心,就是古典诗词其实始终在民间和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着。特别是一批“少年英雄”的出现,让我们非常欣慰。与此同时,诗词大会引发的普遍关注也说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新兴的时尚,就像那些历久弥新的时尚品牌。
的确,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日常的点滴渗透,这是诗词大会不能替代的。但正是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丰厚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要在大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推广传承,需要更好地借助媒体,并且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这对我们的传播智慧和传播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
记者:那么,古诗词在今天到底应该如何普及? 对于这次的诗词大会,也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比如有人称其为诗词背诵大会,认为这是将诗词的背诵量等同于普及率。你怎么看?
康震:如果连背诵都没有,那又怎么能算是普及? 又何谈理解,何谈创作? 我们在大会中设置“飞花令”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要告诉大家,背诵是诗歌欣赏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所有文体中,我们特别强调古典诗词的背诵? 你会发现,从古至今,背诵古诗词就是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是因为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诗歌艺术,朗读、朗诵、记诵是其自身文体的一种要求,也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传播、表达的角度而言,诗歌写出来就是让人吟诵、朗诵、吟咏的,不然写诗歌和写散文有什么区别? 一首无法朗诵的诗歌是不典型的诗歌;其次,背诵的目的不在于背诵本身,而是通过记诵,将诗词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渗透在血液里,成为你自己个人修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你个人语汇系统、语言系统的一部分。
古典诗词本身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它就是为了展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而来的。由于诗词的形式比较短小精干,所以诗人在创作中,需要以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段,把很多典故、故事、思想嵌入其中,像怀古诗、咏史诗等都是这样,使其成为一种意义的表达。如此一来,诗的内涵加深了中国古诗文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非专业的人来讲,阅读和欣赏的难度也就增加了。
所以,诗词背后是功夫。创作如此,阅读也如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不需要像专业研究人员那样去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考据工作,但诗词创作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从而具备诗词欣赏的基本能力。比如诗词的格律平仄,是人们在漫长的古诗词的创作历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则。不了解格律平仄,就不了解诗词为什么会在形式上这么美。我建议诗词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买王力先生的一本小册子:《诗词格律》。很薄,但是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另外 《唐诗300首注释》 《宋词300首注释》 《唐诗鉴赏辞典》 这一类的书也应该看一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记者: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诗的审美也会发生变化。由此想到有人提出,今天我们普及和推广古诗词,需要在“唐诗宋词300首”之外有新的选本。对此你怎么看?
康震:其实我觉得倒也不必这么费周章。确实,我们现在的选本很多还是建立在古人基础上的,比如 《唐诗300首》,就是清代人编的;但我得说,里面除了小部分篇章我持保留意见之外,绝大部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很好的。因为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审美而言,我们要承认古人的确有超出我们的地方。
我的观点是,时代变了,今人的确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古诗词选本,但不是对古典选本进行颠覆,而是在尊重前人选本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诗词的内涵进行调整。有一些价值观念迂腐甚至落后的应该剔除,还有一些像韦庄的 《秦妇吟》,虽然列为“乐府三绝”,但其中对战争的描写非常残酷,我们今天就可以采取节选的方式。
因为古今人心相通人情相通中国古诗文的重要性,所以古诗永远不会老,可以一次次刷新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记者:不学诗,无以言。当诗词的大环境发生了改变,今人想要认知古诗词、吸收古诗词,真正使得古诗词成为自己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涵养,切入点是在哪里?
康震:我觉得在这里边有两个层面。首先,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国民教育系列里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这个我觉得是不能变的,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形式,应该是国民素养必然的组成部分。而且古典诗词形式短小,富有韵律,便于记诵,特别适合孩子的教育。比如我要对一个孩子说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他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映日荷花别样红”,“胜日寻芳泗水滨”,效果就会很好。所以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在家庭和社区中,我们也要鼓励大家多亲近古典诗词,倡导运用诗词的形式来进行国学教育。总之就是方方面面都以一种平稳、正常、有秩序、有标准、有规范的方式来逐步推进。
在此之外,对于古诗词的传承,我们也不妨抱以平常心。作为中国众多传统文化当中的一脉,古典诗词有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内涵,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从来也没有衰落过,一直以它自身应该有的规律在发展。而这次诗词大会能够获得成功甚至引起轰动,恰恰证明就接受和喜爱程度来说,古典诗词在今天不是小众,而是大众;证明古典诗词,特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古典诗词,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只是它们是如此耳熟能详,以至于我们忘了这是古典诗词。比如恋人离别时会自然想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为朋友送行时又会赠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冬去春来时连小孩子都会脱口而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而诗词大会只不过是一个契机,把很多人对于古典诗词的那一部分记忆又唤醒了。
所以我一点也不认为古典诗词离开了我们。恰恰相反,它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语汇系统甚至情感表达的一部分。
记者: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诗词和现代人,究竟是在哪一个点上产生了融合?
康震:人情。人情是相通的。从古至今,我们在人情上的差别其实并不大;古代对一个人的要求,和今天的人们对一个人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都讲究个礼义仁智信。而古诗词,就是用一种更加美好的语言形态,传递了古今相通的情感,或者说体悟。比如苏轼在 《题西林壁》里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哲理,只不过在他那个时代的语言中没有微观、宏观这样的词汇,但其中包含的哲理,放在今天仍然是通用的。再比如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情怀,今天的人们同样能够感同身受。
正是因为古今人心相通,人情相通,所以古诗永远不会老。不仅不会老,还可以一次次刷新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意义。更何况,除了情感上的共鸣之外,古诗词还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这是现代作品取代不了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里面包含了多少英雄人物多少山水景观? 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文化基因的培育? 这不是现代诗能够做到的。读这样的诗词,难道不会感到一种文明的自信油然而生吗?
记者:最后,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本人研读古典诗词的经历和感受? 你是怎么进入到古诗词这个研究领域的? 就你个人趣味而言,比较钟爱哪些诗人的作品?
康震:对于古诗词,我并不是从小就特别痴迷或者情有独钟。其实我从小到大读书比较杂,诗词算是我阅读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之后,这方面的兴趣才变得更加浓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课时比较多,我读大学的时候,古典文学史的课时量是最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那个时候对美学比较感兴趣,而古典诗词就是美感与哲理兼具,并且可以通过古典诗词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古诗词慢慢从儿时阅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变成了志业所在。
我个人比较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诗,语言直白,情感豪迈;喜欢李白的诗,有飘逸的仙气;白居易的诗我也喜欢,有士大夫的情怀。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