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人口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白族禁忌民俗视频,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文,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亦称□文或汉字白读。现试行拉丁字母形式的白族拼音文字方案。
历史:
是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秦汉时代就和汉族有了密切的往来,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农业为主。白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自己的文字。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尊贵。
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佛教不仅被白族民间所崇尚而盛况空前,在大理国统治者下诏后削发为僧的人数之多,在我国民族也是罕见的。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妙香古国”的称号。直到近现代,佛教在白族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它对白族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方面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白族有些地区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巫教崇拜。也有的信仰道教,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数很少。
生活习俗:
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白族居民门窗喜爱用木雕,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由此可见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水平校高,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飞檐斗共,雕刻彩绘,古朴大方,优美和谐,富有民族的特色。
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服装特色: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白族禁忌民俗视频,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禁忌: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相关试题推荐=
=相关文档推荐=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