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的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汕尾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涉海性与实用性较强和多元复合性的 特点。本文还针对当前汕尾滨海旅游业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指出了研究和开发汕尾市 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还介绍了两个知名度较高的民俗旅游景点,同时 提出开发利用滨海民俗文化资源必须做好的几项主要工作。一、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综述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是新兴的滨海城市,1988年在原海丰县汕尾镇“依港立市”;下 辖“一市、两县、三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和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华 侨管理区。全市人口约302万人,有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福佬 话,约占总人口的82%,其

2、次为客家话,约占16%;东北、西北部主要为客家话方言区, 中部至沿海地带为福佬话方言区(有形成粤方言岛的深海渔民群体)。沿海岸线长302公里 (不含岛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9%。广东著名的汕尾港陆域是市、区两级政府所在地和旅 游目的地。在汕尾濒临的南海碣石湾和红海湾上,93个海岛星罗棋布,沿岸有12个渔港或渔业 港区,3个海湖。水产资源丰富,有龙虾、鲍鱼、石斑、海胆(石针)、海鳗、带鱼和“虾 姑”等等。海水养殖业有一定规模。海水晒盐的生产历史悠久。传统捕捞作业主要在湾外的 汕头渔场、甲子渔场和汕尾渔场。汕尾不但有丰富的滨海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早在新石 器时代,文身断

3、发的百越族先民就在这荒凉的海岸线上采集、渔猎,繁衍生息,过着原始的 生活,留下了 “埔上墩”、“东坑”、“沙坑”等遗址及文物。秦皇汉武,征服百越,传播中原 文化,惠及四海。自“汉武帝时分诸郡,於是始立县曰海丰”以降,海洋渔业文化有了明显 的进步与发展。南宋偏安,帝昺南逃,文天祥抗元,在甲子、碣石、金厢海滩、长沙湾丽江 埔、海城和后门渔港等沿海地带留下了 “龙石、“方饭亭”、“北帝居”等多处遗迹和流传于 民间的口头史事传说。“蛮、蛋杂居”的“蛋户”生于江河,“居于舟楫”,随潮来往于海湾 沿岸,捕鱼为生,留下了田墘外湖的“明蛋家灰沙亭墓在品清湖畔“蛋户入盐籍”和待 渡山下“顺济宫”(甲子天后宫)的

4、历史事实。为抗击倭寇入侵,明洪武二十七年至二十八 年(年)设置了碣石、捷胜、甲子等卫所城,附籍军户十居其五。这是古海丰 沿海港口形成的基础和滨海民俗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原民俗文化在沿海卫所扩布的 主要时期。万历十七年(1589年),“漳(州)潮(州)人”也陆续迁入。迨清至民国,大 量的人口迁入沿海主要港口,如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汕尾埠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已是“舟 揖云屯、商旅雨集”的港口,这是清初开海禁后,渔业资源得到了繁殖,生产恢复、发展 而促进了港口繁荣的结果。如今,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并存模式中、懂得“上以风化下,下以 风刺上”的汕尾民众早已整装待发,准备起航,祈望在

5、一帆风顺中再创辉煌。汕尾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汕尾滨海民俗文化除了具有 民俗的一般特征外,还突出了涉海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征,同时,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以 渔为主,亦农亦商,福佬民系为主,疍民民系等为次的多元复合性特点。秦、汉时,“楚越 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陌)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 无饥馑之患,以故皆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明代风俗具有“居民土著淳厚,备俭勤以自衣 食,未尝商贾远地,无绮丽杂好盅其心,故重去其乡土,即技艺亦寡专习”的特质和“其嫁 娶槟榔牲币为礼,病后医药而信巫鬼,丧用乐”的习俗。古代的民俗事象有的被历史淘汰, 有的变异后仍

6、为今天的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在民间信仰方面,由于涉海行业具有“行船跑马 三分命”的高风险特点,沿海民众养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较强的禁忌习俗,因而虔诚崇拜 海神、水神或有关的神祇,如水仙爷、北帝玄武、妈祖、观音娘娘等,以满足祈福寿、求财 丁和保平安的精神需求,达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平衡。尤其是妈祖崇拜,南宋以降,香火旺盛, 一百多座妈祖庙(宫)分布在沿海岸边、渔港、岛屿和河流地带。此外,与渔业生产相关的 造船业、盐业、水产品加工和贸易也有崇拜的神祇,如鲁班爷、太阳公、关帝爷(君)等等。 一年四季,除传统节庆外,几乎月月有“神生”,四时有民间“理事会”组织的庙会。而“神 生”演戏使全国稀有剧种海陆丰地方

7、戏一一“正字、“白字”和“西秦”得以生存并代代传 承至今。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是沿海民众尤其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民族”一一疍民的家乡。疍家先民可能在“火历”的时间隧道中, 文身断发,从陆地到河流再到大海;在“咸水钱泼上脸,有(啊)赚无(啊)存”的营生环 境中,自强不息、耕海牧鱼,过着“叶舟为宅水为居”的生活,也许我们在南岛海域漂流的 “摩根族”中可窥见他们过去的身影和古老的典型海洋民族习俗。在汕尾港陆域“瓯船”渔民聚居地,仅存的两艘“居家船”掩藏在小楼与平房之间,它是“瓯船”渔民居住历史的缩 影。原独具一格的渔家妇女间蓝、黑,青、黑或黑、白二色“截

8、截衫、发髻及银饰品,产生 于特定历史背景的哭嫁、船上迎亲礼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被“春秋讥不亲迎”的婿不 亲迎习俗传承至今。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捕鱼方式经历了原始的手抓、叉鱼、潜捕、 钓鱼、“跳白仔”,到“结网而罟”、地拉网、“掇鸟”、“鸡毛鸟”、定置网,再到现代化的刺 钓、虾艇和双拖等。指导农耕的“二十四节气”和“耕海”的“春汛、暑海和秋汛”如今仍 发挥应有的作用,如“稻尾赤,鱼虾走上壁”、“清明过三日,带鱼走到尾直直”,等等;口 头传承的民间故事、传说、渔歌,与渔业生产有关的俗语等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语言民俗中 的“天顶雷公,地下母舅公”蕴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密码,是方言中的“活化石”,

9、至 今仍鲜活地流传于乡里、社区,被当作姻亲家族之间处事和民间社会的道德准则之一。沿海 大户人家的“驷马拖车”、“四点金”等夯筑而成的民居和普通民众的“下山虎”、“竹竿厝” 等鳞次栉比,有的还用礁石、蚝壳等砌筑民居墙体。聚村或聚族而居的乡里,其具有传统特 色的“公厅”(祠堂)和“乡里老大”是宗族社会制度的遗留和传统势力的代表。古卫所城 碣石、捷胜等的古建筑,民间书、画文化和贝雕、灰塑、金漆木雕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麒 麟、虎狮和大象舞加表演民间武术一一“五彩”(即表演民间武术中的刀、枪、拳、棒和藤 牌的套路),是春节的传统节目之一,也是新厂房、别墅落成,商店开张等驱邪求吉的传统 方式。庙会中的龙舞

10、、鱼舞和高景(飘色)、钱鼓舞、英歌舞具有较高的保护和欣赏价值。 镶嵌在滨海地带的盐町,犹似大地的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天穹中弭节的羲和、正在浣妆的嫦 娥和古老的晒盐习俗。吃海鲜是沿海地区民众的传统习惯,腌制生吃和熟吃别有风味,各地 的加工方法也大同小异,如甲子鱼丸和汕尾马鲛鱼丸。汕尾鱿鱼脯、墨鱼脯、鱼饺和马鲛鱼 丸,遮浪的咸海胆或“炒沙海胆”,肥大而鲜美的大湖高螺、红草松洲蚝,马宫的“咸虾姑”、“虾姑醯”、“斗底鲳鱼”等等遐尔闻名。还有海鲜粥、梅陇菜粿、重糕粿、菜茶和汕尾咸茶 和陆丰咸茶等多种多样的特色小吃。历史上有“百载商埠”和“小香港”之称的汕尾港现已 成了海陆丰民间文化的汇集地,体现了汕尾民

11、俗文化海纳百川,宽宏大度;自强不息,勇于 创新;以和为贵,重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优良传统。此外,还有一种在滨海旅游资源产业化中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如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 人、民间文艺表演家和经验丰富的“渔夫”,根植于地方从事民俗、历史文化采集、研究的 民间学者等。二、研究和开发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作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模式,具有认识、教化、规范、心意、 娱乐和审美等社会功能,其中那些具有娱乐和审美功能的区域民俗文化事象最能体现异地的 人文特点,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主要民俗文化资源

12、。早在1991年,钟敬文先生在论述民俗 文化学的具体效用时就指出:“民俗文化学用于提高国民素质是务虚,用于协助民俗旅游业 等的发展是务实。我看,务虚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务实,或者说意义更加重大有了这一 条,再去促进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如旅游业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有助于国力的增长。”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含义,各家说法不一,为此,国 家旅游局为规范行业管理,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2003年制订了国家标准,指明“旅游 资源( )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 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

13、因素。”而滨海旅游资源可理 解为海岸带、海岛及海洋中具有审美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 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部分滨海民俗文化事象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汕尾这方民风淳厚的沃土上,不仅有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和千姿百态的民俗事 象,而且孕育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杨成志和民俗学家刘万章诸位 先生;尤其在“耕三渔七”的汕尾滨海地区,民众在长期的人海互动中,还创造了一条富有 区域滨海民俗特色的文化带,是正在利用或有待保护、合理开采的滨海旅游产业的金矿。汕尾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2004年的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 五年的目标之一是

14、把汕尾初步建设成为“珠三角旅游度假的东后花园”。目前,滨海旅游业 已纳入了汕尾沿海各市、区、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建设“珠三角旅游 度假的东后花园”的目标,在各地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或极力打造旅游项目品牌,或开 展招商引资,规划新的滨海旅游景区(点)。根据汕尾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中确定的旅游产品定位目标:以海洋文化和海洋运动产品为主,以宗教旅游产品为辅。未来 十年,在现有基础上,汕尾市滨海旅游资源的产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即滨海旅游业对滨海 旅游资源的需求量将增加,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会相应增大,其中滨海民俗文化资源 的现状和可利用量将是制约汕尾市滨海旅

15、游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 究和开发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是很必要的。同时,对为政者体察民风、民情,明得失, “辩风正俗”;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间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播 地方历史文化,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发展滨海旅游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 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汕尾市著名的滨海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与现状从汕尾市现已开发的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看,知名度较高的主要有汕尾市区凤山祖庙旅游 区和陆丰市碣石玄武山旅游区。凤山祖庙旅游区、碣石玄武山旅游区在汕尾港和碣石渔港, 以民间妈祖信仰、北帝玄武信仰与佛教寺庙结合为主题品牌,突出民俗宗教游特色。汕尾凤

16、山祖庙旅游区凤山祖庙旅游区位于汕尾市区东部的品清湖畔,作为汕尾市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和“广东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妈祖文化科研基地”,在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是游客必到之 处。现有主要建筑群有始建于明末清初,已重新修缮的具有粤东庙宇风格的“凤山祖庙”,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扩建的“天后阁”,巍峨庄严、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天后阁” 三字为当代书法名家启功先生所书。我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为左右的钟楼、鼓楼题写了 匾额。耸立于海拔31米高的凤山之巅、凤仪台上的妈祖花岗岩石雕像,面临南海,神态祥 和,系“妈祖雕像”专家、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最满意的石雕艺术作品之一。妈祖石雕像高 16.83米,

17、连同基座重约1000吨,为全国最高,也是目前汕尾港的标志性建筑物。著名女作 家冰心先生在旁边石块上题写了“天后圣母”四个字。山路两旁挂着地方戏曲脸谱图案。汕 尾港疍民船形屋和凤仪台下的简易展览馆展示了汕尾港和疍民的一些历史碎片。设有声电控 制的地道式妈祖圣迹走廊,富有神秘感。山下开放式的“中山公园”规模不大,有中山纪念 碑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神生”,渔区群众都举行了隆重的祭拜活动,如“炮会”、 演出“西秦”、“白字”和“正字”等海陆丰的全国稀有地方戏剧种,成了汕尾沿海民间的传 统妈祖庙会。妈祖信仰与汕尾港的形成息息相关。人海互动产生的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湄洲,在汕尾 疍民及民众中的妈祖

18、崇拜也由来已久。明末清初于凤山之麓始建妈祖庙之前,经常到此避风 且视妈祖为航海保护神的疍民,为了共同拜祭的需要,可能采取最简易的神龛供奉方式,即 选择停泊点附近岸上合适的地方,搭建一个简易的神龛,燃香烧烛跪拜。这种简易拜神方式 很适合流动中的疍民,是与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由此形成的惯习在建市 前的海边和现在的“瓯船”渔民(疍民后裔群体之一)聚居地都有遗留。原中国致公党主席 黄鼎臣先生说:“先有凤山妈祖,后有汕尾港”,即汕尾埠(港)形成之前,民众(主要是从 事涉海行业的民众)已有崇拜妈祖的习俗。从浩劫中保存下来的刻有“乾隆壬戌年,季秋吉 旦立”的“凤山祖庙”石匾可知,凤山祖庙曾于

19、乾隆七年(1742年)扩建,这说明当时的 汕尾港已有了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后,虽有过多次重新修葺,但整个布局仍保留明末清初 粤东的庙宇建筑风格;布局为三进两院,俗称为“金星抱印、龙虎相护”,建筑面积840平 方米。经当地社区乡贤、耆老及各界人士倡议,1991年6月15日,汕尾市城区政府批准“凤 山祖庙”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成立政府的“凤山祖庙文物管理处”,民间 也按民俗惯习成立“凤山祖庙修建理事会。自1992年筹集民间资金重修、扩建以来,已向 妈祖信众(包括港、澳、台同胞)筹集资金二千多万元,建成了目前粤东初具规模的以妈祖 信仰为主的著名旅游景点。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初步规

20、划也已出台并逐步实施之中。 “妈祖文化广场”将于九月中旬前完成主体基建工程。该景区的庙宇建筑群和公园属免费区,上山顶景点的门票每人512元;市区吃、住多 档次可供选择,市内交通方便。(二)陆丰碣石玄武山旅游区玄武山旅游区位于碣石渔港北面,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玄武山“元山寺”为主要 景点,也是粤东旅游胜地之一。作为粤东著名的佛教寺庙和民间北帝信仰中心,他明显体现 了民间信仰的多重性,如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所说:“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道教与民间信仰 的多层复合特点。”玄武山不高,因山下南麓有民间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玄武庙”而“有仙则 名”。元山寺的前身“玄武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洪武二十

21、七年(1395年)民俗 杂占篇,明朝廷于 海防军事要塞一一碣石置“碣石卫城”,作为惠、潮海上门户,防范来自海上倭寇的入侵。 明万历五、六年间(1577-1578年),驻碣石卫总兵侯继高将“玄武庙”扩建并改称为“玄 山寺”,始为佛教寺庙。庙后山巅建有福星塔一座,兼有军事了望塔和航标灯的功能,民间 把该塔当成“佛灯照明”;塔周围有七颗形状各异的巨石,形似天上的北极小熊星座,为玄 武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清初因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改称为“元山寺”至今。寺内 占地面积335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由山门、前殿、中殿、正殿、僧房等九十 九间(座)建筑物组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寺庙建筑群,别具特色。

22、寺内除供奉主神“北 极真武玄天上帝”(民间称之为“玄山佛祖”)夕卜,还供奉释迦牟尼、达摩禅师和观音菩萨等。 寺内僧人遵循禅宗丛林制度,严守佛教的戒律。由于碣石卫城是明、清的海防军事要塞,故 当时的官员在“玄山寺”(元山寺)留下了多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摩崖石刻和题匾等文物, 如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题石“万世太平”、同治帝的御赐匾额“威宣岭表”、列入中华名匾 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水德灵长”和清碣石镇总兵刘永福的“灵声满道”题匾等。元山寺的 重光庆典仪式和活动体现了佛教的宗教特色;而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庙会, 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庙会特点。源于明代与碣石、捷胜等军事卫所有关的全国稀有地方剧种之

23、 一的“正字戏”是庙会的传统主要表演节目。具有区域民俗特色的民间巡游活动为庙会增添 了万民同乐的氛围。目前,陆丰市将整合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之称的金厢海滩旅游资源, 出台了 “玄武山金厢滩旅游区”整体规划。该寺对本地人免费开放,游客进寺门票每位5元;有斋饭菜供应,旅业档次有待提高。四、开发利用滨海民俗文化资源必须做好的几项主要工作总体而言,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较丰富且多数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尽管还存在已 开发的民俗旅游景区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层次较低;旅游产品集中、单一,吸引力不强;景 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资环境急需改善;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力度还有待提高和 加强等问题;对存在的这些

民俗故民俗故事大全_民俗 杂占篇_怎么做杂酱面的杂酱

24、问题,笔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探析。但是,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 源已成了汕尾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必然趋势之一。况且,值得关注的海丰小漠的南方澳渔 家风情民俗村已在搞基础建设;依托后门高速公路出口的百安民俗村已规划,准备建设;突 出民俗文化特色的凤山祖庙旅游区,其初步规划也已出台并逐步实施之中。因此,我们在开 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时必须做好如下几项主要工作:(一)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的关系。在开发与保护滨 海民俗文化资源的矛盾中,我们要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把合理开发、利用当作一项有效保护 措施之一,做到如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方面要抓紧成立相关机构或 民间团体,

25、如“汕尾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加强田野调查,摸清家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不搞模式化的重复建设,如都建“民俗村”等;重点是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其中包括民俗文 化资源,建设好现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区。另一方面,要强化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民间的保 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和措施;要坚持原生性、整体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它在新的 历史阶段创造一个生存、发展的环境。笔者以为,保护不仅仅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事,也不是 要将保护对象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创造它的广大民众认识其文化史价值和意义,并得到实惠, 进而唤起民众自觉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从民间功利的角度考虑,有了经济效益,现实生活 中那些急需经济基础支撑的民俗主体和

26、文化事象尤其是民俗游艺的保护、扩布就有了在当代 社会发展、生存的空间;一旦某种民俗文化事象的经济价值凸显,民间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民众自觉保护意识也会相应提高,因为民俗文化具有实用性的本质特点,可以满足不同 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最好的例子是海陆丰的地方戏剧。当前,我们要重点保护好现存不同 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瓯船”渔民的“居家船”、 船上迎亲礼,海丰的“大象舞”田墘外湖的“明蛋家灰沙亭墓”和捷胜渔港的明代社学遗 址(观音堂)等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使之产业化,寓教于乐,既可活 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可

27、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二)在滨海旅游资源产业化中,要防止、杜绝将民俗文化资源庸俗化。早在90年 代初,民俗文化资源就已进入旅游业主们的视野,继山东半岛的“千里民俗旅游线”之后, 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的成功创办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民俗旅游在中国逐渐热起来。 随后,各地纷纷模仿,有的成功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如对辽宁葫芦岛市的“葫芦与象征”文化的研讨,催生了一个改变整个市政规划方向的民俗旅游工程,宁波的“梁 祝文化节”成了区域民俗开发利用的典范,等等;有的失败了,赔了夫人又折兵,如各地的 “唐城”、“汉城”、“大观园”等。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是不按民俗科学和经济规律办事,缺 少了民俗

28、学者的指导。正如民俗学家刘锡诚先生指出的:“由于一些业主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使一些民俗村出现了民俗资源庸俗化的现象在市场的诱惑下,假造民俗的事例,也到处 可见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半瓶醋的小知识分子和父母官的主持下,把本来产生于 漫长农耕文明语境下、有着特殊寓意的民俗事象(如民族歌舞、信仰仪式等)经随意改造, 加进许多外地的、甚至外国的通俗文化因素,不伦不类,甚至低俗不堪,既破坏了民族文化 或地域文化的纯洁性,又伤害了民族自尊心。”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经验教训。目前,在开发利用疍家民俗文化时,注意不要把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的“瓯船”渔家妇 女间二色“截截衫的颜色搞得不伦不类,花花绿绿,随意改变了

29、服饰作为族群识别的主要符 号功能,如某些表演场合的服饰和宣传照片。应尊重渔民的风俗习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把凤山上的“居家船”景点搬到旅游区附近的海边或沙滩。又如民间信仰中的庙会也不应仅 局限于大搞“游神赛会”,要整合民俗游艺资源,在提升其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如 今年“五一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办的“首届汕尾市城区中华妈祖文化节”可以说基 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时间紧,事前缺少对外宣传,故仅仅发挥了自娱自乐的功能和社会效 益;幸好有民俗界人士主动参与事后的对外宣传,才使汕尾的知名度又得到了提高。另外, 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事象都可以开发利用的,哪些可以民俗 杂占篇,哪些不可以开发为旅游产品,必

30、 须在深入田野采风的基础上,结合民俗事象的功能和特点加以梳理、甄别和选择,突出区域 民俗的微观性和独特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在强调借用“外脑”重要 性的同时,不应无视“内脑”的作用,因为“内脑”有解读“非本土人不容易理解的心意现 象”的功能优势。要注意避免浪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关注规划中或在建中都在挂某 某民俗村”或“某某民俗街”的普遍现象,杜绝空、滥、假等“挂羊头卖狗肉”的假民俗村 工程,粗制滥造的民间工艺品。(三)建设一批具有休闲娱乐性质和高文化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体验经济启示我们: 非物质产品比物质产品更具潜在升值空间。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不同

31、 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构造了不同的文化空间,“是体现体验因素最主要的载体或说是 体验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根据下游产业和高级需求优先增长的经济规律,随着体验经济 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游已不能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而进入体验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滨 海旅游业要制造快乐并经营快乐。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热 情好客的传统,制造出具有休闲娱乐性质和高文化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快乐, 流连忘返。为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认识、教化、娱乐和审美功能,展示汕尾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可考虑在市区建一座“地方戏剧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将民俗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利用,作为表演

32、类的旅游产品,如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独角麒麟舞”、全国稀有的“大 象舞”,陆丰“英歌舞”、“皮影戏”和李火奕先生传承于福建师傅、已中断50年而今又再现 汕尾港的“钱鼓舞”(旧称之为“踏钱鼓”)等。具有哥特式风格的三马路经修复保护后, 可开辟为游客购物的步行一条街,既可展示汕尾港的“骑楼”和“商埠”文化,领略“大街 巷”的大红灯笼;游客有缘的话,又可在精雕细琢的“安美祖庙”歇一歇,免费看看戏,或 亲身体会“安美大锣鼓”催人奋进的壮美;又如疍家民俗极具区域民俗特色,“瓯船”渔家 妇女有别于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服饰,哭嫁、船上迎亲礼和渔歌 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应及早开发利用;而笔者已于2004年初撰 文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疍民民俗文化景点的构想。可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增设游客参 与渔船出海捕鱼、钓鱼游等休闲项目。在举国上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语境下, 我们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统节庆的综合性特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民间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滨海民俗文化特色,打造属于汕尾的传统节日文 化旅游品牌。(作者黄汉忠)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