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渭南》是临渭区政协编撰的第十四辑文史资料,新年问世以来,共计赠阅发放三千册。上门求书者络绎不绝,广大读者好评如潮。主要表现在:

文化名家亲自点评。近年渭南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老人物、老事件,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老渭南》所选内容虽挂一漏万,但勾魂摄魄,通过叙说一些如烟往事,重现了真实而生动的家乡记忆,让人们感同身受。渭南市作家协会李康美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柏峰主席,满怀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殷切希望和关爱之情,亲自撰写《珍贵的记忆》《山水绝胜老渭南》两篇书评,分别在《渭南日报》《陕西日报》发表,对本书赞誉较高,影响广泛。在此向几位前辈表示敬仰和感谢!

文史百科>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百科资料

微信平台逐篇转发。人们渴望了解家乡真实的历史,苦难的岁月,艰辛的历程,曾经的辉煌。故乡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子?现存的县衙鼓楼、城隍庙、六姑泉等,曾经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沧桑?记忆中的渭河滩、老火车站、湭河公园、故乡的天主堂,有谁能够复原它曾经的模样?我们建立《老渭南》微信平台,逐篇发布书中文章。目前订阅关注有一千二百多人,阅读量超过十二万人次。读者遍布全国各地,有些文章远涉重洋,流布海外。

各大网站竞相转载。人们渴求、向往真善之美,希望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汲取滋养。当看到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语言醇美、微言大义的文章,激发真情,必然会产生共鸣。今日头条、陕西网、荣耀渭南、渭南旅游、微头条、微儿网等竞相转发本书文章。有些对其重新编排,增添插图,解说点评,引发网友关注评论。地方宣传由此补充了新的内容,霎时间老渭南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百科>_文史百科资料

(二)

《老渭南》编撰一年有余,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区政协是如何选择编撰这本书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留住乡愁,留住记忆。乡愁难以割舍,过去难以忘怀。那些悠远古朴的老街老巷,那些名动一时的人物事件,那些历历如昨的集镇场景,似曾熟悉的筒子楼、电影院和商场,时常勾起人们的美好追忆。“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打捞和锁定老渭南记忆的久远沉积,链接和绵续今日新临渭的前进轨迹,为后来人提供鉴镜,这一工作显得刻不容缓。区政协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备,全力推动。

凸显底蕴,丰富内涵。老渭南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有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拨开历史尘封,挖掘人文内涵,体味昔日辉煌,感受过往风采,回眸身后印迹,重拾岁月片段,凸显地方文化底蕴,搭建对外宣传的优势平台。为此,区政协凝聚创作智慧和力量,将其作为推进临渭旅游发展的基础性项目、软实力工程予以打造。通过本书要让人们了解临渭、热爱临渭、建设临渭。

体现职能,呈现亮点。文史工作是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省市政协高度重视,通过创建“文史工作重点县”活动创新推动工作。继《李十三戏剧故事集》之后,本届政协确定编撰《老渭南》大块头文史资料,也是为了履行职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所留存。这是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去年我区成功创建全省文史工作重点县。

文史百科资料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_文史百科>

(三)

本书提纲结构、内容范围、体例风格和书名,也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实践和探索。

内容范围的确定。最初书名确定为《老城记忆》,重点在于挖掘湭河以东的老城文化。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范围局限,内容单薄,难以描绘整座城市的历史演化。又定书名为《渭南城市记忆》,将范围拓展至城市四周。后来觉得不足以记述全境的人文风貌,于是把整个老渭南县的地域囊括进来,最终将书名定为《老渭南》。根据版图特点,以《老城史话》《渭北往事》和《南塬记忆》为面,以《史海钩沉》《岁月见闻》《人物轶事》为点,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篇目结构,勾画出了这块地域的变迁轮廓。

时间跨度的界限。“三亲”是文史资料的独特个性和生命力所在,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文史资料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决定了它是近现代史料。为了全面展现渭南的壮美辉煌与古朴恢弘,让读者对渭南的发展演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们在坚持原创作品、确保文史特色的基础上,有意扩充了部分古代史内容。本书时间跨度可以说是从古到今。

风格体例的定位。文史资料有别于地方志书、档案资料和文献史料。我们按照补史料之遗,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定位,坚持平常人说平常事,从细节侧面见证大历史。正如李康美先生所言:“感受过往的源远流长,才能体现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回味生活的爪麟碎片,才能体现出这块土地的情怀和灵气。”关键是内容要忠于事实,题材要丰富多样,语言要平实空灵。因此本书文章仪态万千,风格迥异,不拘一格,以真情实感见长。

(四)

把《老渭南》编撰成社会和读者认同的文化精品,稿件来源是关键。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文史工作当前面临的困境。

面向社会征稿。我们列出编撰提纲,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座谈讨论,组织有关部门、街镇领导召开会议,分解史料征集任务。行政安排采稿,不久就被证明成效甚微,稿件寥寥无几。又在《渭南日报》、《华商报》刊登启示,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也仅有三两篇不成体例的投稿。后来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在城区各中学开展《渭南城市记忆》作文竞赛活动。虽然有了几十篇像样的文章,但是散文化趋向比较明显,难以作为文史资料直接采用。

上门征集稿件。编撰工作不能就此陷入困境。我们四处上门走访,或电话联系许多单位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打听到的许多文史爱好者,请他们撰写相关回忆文章。多次光顾党校、师院、省区图书馆,到处搜集资料,就这样征集梳理了不少老同志的回忆录、手写稿,有些是自行刊印的小册子。我们还收集到《渭南日报》、其他报刊和网络刊登过的一些老文章。这些都成了我们编辑润色书稿的重要资源。

组织专人写稿。许多提纲篇目内容缺乏,我们只能采取原始创作的办法,安排专人撰写。尤其是关于老城的历史,需要研究古书,静心揣摩。田晓强同志多次到省图书馆查阅复印大量文献资料。为了考据湭河源头、渭河航运,他搭车前去石鼓山、老船工家中采访取材。一次在某厂查看拍照,被门卫当做野记者赶出去,差点损毁照相机。

文史百科>_文史百科资料_文史杂志和文史知识杂志

(五)

政协虽设置有文史委员会,但缺乏专业人员。编辑之初,主席决定成立编委会。这是本书成功问世的组织基础。

起草提纲。勾勒提纲十分关键,它决定征稿、原创作品的课题方向。主席提出“全而精”的要求,感到压力很大。想找几位名家担此重任,先后拜访过原渭南市史新民副市长、方志办刘百宽主任、东府文化研究会李高田会长、文史大家姜继业老先生,眼见他们文案堆积如山,工作忙碌不堪,实在不忍打扰。最后自己通读县志,梳理要点,起草提纲,反复征求意见,不断矫正修补,成为本书的编撰指导大纲。

综合协调。编撰人员需要有文化、有阅历,有兴趣、有爱好的人才。尤其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甘于清贫。张羽维是原临渭区军干所所长,谨慎敬业,在职时就以工作有“顽劲”闻名,由王主席亲自点将,坐镇办公室。他可谓搜刮肚肠,全凭薄面相蹭,联系自己以前认识的同学、朋友、老领导,或让他们介绍认识有兴趣的熟人,整天骑上自行车四处奔波,上门求稿。有时早晚就在各广场撞熟人,有时在旧书摊、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到了熟人办公室,先在书架上翻阅有无可用的书籍。每有收获,就喜出望外。

撰写稿件。几位主要撰稿人都到了老迈的年纪,但写作热情不减。原临渭区人大副主任张润州善于钻研,博闻强记,尤其对渭南城历史变迁,胸中丘壑万丈;渭南师院中文教授刘亦农在渭生活多年,故乡情深,乐于奉献,笔耕不辍;区交通局原书记、副局长邢福和文字明畅,风格豪迈,文如其人;原西北林机场工会主席银德健谦和儒雅,感情细腻,笔墨灵动。他自费独自在西安采访、撰稿,历时一月有余,长达两万多字,将林机场的变迁历史呈现世人,读之让人潸然泪下。他们在有生之年留下的记叙,是渭南珍贵的文化遗产。唯一一名年轻人田晓强,从事石油管道预算设计,待业在家,爱书好文,长于考据。翻开《老渭南》,墨香味扑鼻而来。作者大部分都是亲身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当事人或见证者,一些作者早已作古,却有生动平实的文字延续着他们的生命。每一位作者的忧思、品行、灵性和才华一览无余,你会觉得“三贤故里”真可谓人才济济,文采风流。

(六)

要勾勒出千百年来经济社会的沧桑变迁、岁月风云,再现一个曾经的“渭南县”,所编文章必须积极向上,言之有物,意境高远。编辑的整合润色、把关审定犹为关键。

认真选录取舍。选录文章价值上要体现“存史、资政、育人”的深刻内涵。内容上要能够记录历史变迁,描绘壮美山河,凸显特色底蕴,反映时代烙印,记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风格上要体现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要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大众视角,避免政治说教。小事件组成大历史,普通人见证真历史。我们还有意识地梳理、撰写民族宗教方面的文章,让管理机关把关审查。

精心整合润色。文史作品要对历史负责。为了提高编审水平,我们大量阅读县志、老政协文史资料以及《炎黄春秋》。用尽各种搜索关键词,浏览每位渭南文史爱好者的博客,每篇回忆渭南的网络文章,查询点滴可用资料,截取片言只语,以便整合利用。对其中某一问题,甚至一个词句,尽可能反复考证推敲,力求完美。有些篇目是几篇文章揉合而成。有些价值较高的论文、新闻报道,也再三修补,改成稿件。许多文章添头加尾,加工润色,改写得面目全非。对一些名家的作品,也有所删改,在此深表歉意!

严格把关审定。编委会对书稿进行几次讨论,逐篇审定,提出删留或修改意见。每次审阅校对一遍,需要两星期时间,各人分头审阅,集中梳理意见,反复修改补充完善。初步成型时,经由方志办专业人员再次审阅把关。如此几经反复,十易其稿,最后由主席亲自把关审定,拍板定案。政协各专委集体出动,在印刷厂集中加班校对,修改了不少错讹之处。

(七)

《老渭南》一书并非完美,装帧设计依然有欠妥之处。一些具有地域时代特征的啤酒厂、凤凰宾馆等老物象,因缺乏内容,没有收编在内,让人引以为憾。

留意文字编辑。我们注意到读者群体,应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阅读。远在上海、长于编辑美学的马学斌先生建议文史百科资料,适当减少字数,压扁字体,拉大行距,以使版面清爽。如此以来,页码增加,装订太过厚重,不便翻阅。在出一册还是上下两册的问题上,王主席再三斟酌,为确保内容系统完整,最后决定只出一册,改用轻型纸印刷。

悉心配选插图。市文物旅游局霍文军局长翻阅本书,赞誉有加。但对图片太少、图面太小,不够清晰提出意见。插图来源当时的确比较困难,闻知城建档案馆有部分图片,我们七八次上门协商,由于担心引起版权纠纷,未能达成一致。我们或在有老摄影师的各照相馆找寻收藏品;或在网上万千图片信息中逐一甄别选用;或由作者亲自提供;或由区档案馆、方志办提供协助。这才收录了二百多幅老照片,让古城旧影、乡音情趣,清晰地重现在我们面前。至宝必有瑕秽,缺憾也许是一种美丽。

美化装帧设计。在书面页码尺寸问题上,我们专程到西安汉唐书城,翻阅所有近年新出的文史类图书。后来买回三本,供主席参阅确定。封面设计有两种方案,主席亲自选定,说文史书籍既要古朴大气,也要充满生机。为了精益求精,我们拜望具有三十年编辑经验的教研室韩召毅老师,请他对封面、页码、书环、书衬,图片位置、大小等文史百科资料,一一进行调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印刷厂辛苦两天时间,坚决分文不取。他说这是对渭南文化有意义的事情。

(八)

《老渭南》一书的面世,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谨向为本辑文史资料付出辛勤努力和帮助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领导重视支持。原市政协张建华主席多次关心指导编撰工作,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原市政协文史委弥元峰主任指点思路,提供支持。区委杨林书记在京学习期间,专门抽出时间题词,强调本书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优化民风民俗方面发挥作用。郭柱国区长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并对其在推进地方文化旅游建设方面寄予厚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柴芳侠、副区长杨美玲和段洪涛也多次过问进展情况。王锁牢主席精心谋划运筹,指明原则思路,亲自部署安排,逐篇审定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全力支持编撰工作。张萍、屈忠敏、冯建平、李由等副主席也倾力关注,四处约稿。王超锋主任上传下达,协调联络,全力保障后勤。

各方指导协助。本书开印之际,省政协文史委杨绍武主任翻阅书稿,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区方志办主任杨莉芳,以及史新民、姜继业、刘百宽、李高田、梁玉珍、黄玮等渭南文史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对本书也多有建议。渭南报社、渭南师院、市委党校、光华印务等单位提供资料,提供方便,支持不遗余力。

特别友情支持。《老渭南》画面铺展,往事云涌,那些精彩、凄美的画面,那些不为人知,和即将消失在历史云烟里的故事一一呈现。尤其是郭匡燮、梁长安等几位陕西名家的不吝赐稿,使得本书点石成金,大放异彩,堪称压轴之作。几篇关于老城的文章生动再现了老渭南的古城旧影、民生百态,可谓栩栩如生,简直让人有制作成电影电视剧的冲动。

(九)

《老渭南》的选题立意契合了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我们不过顺应时势,对地方文史资料挖掘梳理、剪辑整合、润色加工而已。我对这部书有如下认识。

一项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中心城市的发祥地,老渭南演绎了历史的兴衰,凝聚了文化的精华,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市井民俗和社会的艰难曲折、风云变幻,见证了民众的悲壮顽强、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本书是几代人对老渭南的追忆,衔接着过往,展望着未来。它的功用在于钩沉乡愁,留住记忆;陶冶情操,宣扬教化;回顾历史,继往开来。

一部地方简明史志。《老渭南》是对正统志书的有力填补。虽然不能与县志媲美,但以微见著,喜见乐闻,便于普及。昔日渭南的政权更替、街巷变迁、市场兴衰、民生苦乐、奇闻异事、讼狱断案、市声街景、秘闻轶事、刀影匪迹、传经布道、祈雨求子、秋收冬藏、民俗人情等历历在目。有了这类书籍的存在,地方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滋养与厚重,就有了浑然一体的力量。

一本宣传推介图册。历史文化需要弘扬传承,书籍资料需要传布流播。《老渭南》呈现了包括城池、衙门、街巷、市场、商号、工厂、庙宇、书院、学校、山川、河流、渡口、道路、桥梁、人物、往事等,图文并茂,厚重珍贵。杨林书记在京学习期间,将书稿作为礼品,馈赠中央党校教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体味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区政协开展“品历史,留乡愁,送文化”活动,向街镇、社区、学校、医院和宾馆、饭店免费赠阅《老渭南》。本地人的自豪感,外地人的求知欲,游子的家乡情,都可从中得到慰藉。

历史资源虽然取之不竭,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使命,一届政协有一届政协的作为。民众的需求如此热切,后来者一定会做得更好,相信还会编印《老渭南》二、三的续集。老渭南的魅力和风采也会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谢谢各位与会领导,谢谢各位专家学者,谢谢各位媒体记者!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